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展示利用

央视《开讲啦》,听“运河三老”之一朱炳仁讲述运河申遗时的故事

来源:运河网
 

CCTV-1和唯众传媒联合制作、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给予中国青年现实的讨论和心灵的滋养。在20190406这一期请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同时也是“运河三老”之一的朱炳仁,向大家讲述了他与运河之间的故事。

朱炳仁

杭州人 1944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朱府铜艺”第四代传承人 、运河三老之一 、海峡两岸架桥使者。雷峰塔、灵隐铜殿,上百件标志性铜建筑让他成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他创立熔铜艺术,开创了“熔现实主义”新流派。他的诸多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文化部、国内外博物馆等众多机构收藏。他诗、书、画、印、铜综合才艺,在国内外有很高评价。

让千年运河文化“流动”起来:

一、大运河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我们的国土上有个“人”字,这个“人”字一撇,就是长城,这一捺,就是大运河。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吴王夫差第一锹土,从扬州的邗沟开始,沟通了江淮、长江和黄河。后来经过一代一代的努力,开凿成功了这一条举世闻名的大运河。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起因就是因为漕运,因为我们很多粮食,怎么运到东都洛阳?所以他下决心开通了洛阳到扬州,洛阳到北京这个运河。漕运通了,我们这血脉通了。

这条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流域,它把中国的最主要的水系串起来了。中国的农耕社会,它的运输靠什么?牛车、马车、翻山越岭,大件的物体是无法运输的,经济发展是有非常多的阻力的,如果说它没有沟通,没有交流,它怎么能统一管理起来?运河开凿之前,中国的分裂状态,百分之五十五的时间段,它是分裂的;运河建好以后,百分之八十五的时间段,中国都是统一的。所以大运河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我们重视大运河,珍惜大运河,爱护大运河,就是爱护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

二、运河带来了运河流域的繁华,带来了我们中华民族,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幸福的生活,富裕的生活。

大运河是我们民族的血脉,也是我们民族的文脉。我们中华民族到现在,一代代在运河边上生存,差不多在运河流域生存的人,有三亿人口,所以,尤其我们生活在大运河边上的人,会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在运河边上的老百姓,他每天早上都会在运河边上,等待运河过来的船,这些渔船、农船把他的粮食或者蔬菜、瓜谷,或者是鱼鲜运来,老百姓会直接跟他交易,就在运河边上小码头,叫河埠头,停在那里。所以我们沿运河边上的一些城市,东南沿海,应该说是中国所有城市里面最繁华的这些城市,就是靠商业流通发展起来的。运河兴就民族兴,所以运河的商业,它带来了运河流域的繁华,带来了我们中华民族,尤其是东南沿海这一带,幸福的生活,富裕的生活。

三、为何说故宫是从大运河上漂来的?

我们的北京城,我们的故宫,他们说是从大运河漂来的,为什么呢?故宫的金砖,从苏州运过来的,故宫建设的木料,它是从中国的西部经过长江,再运到扬州北面,再从大运河运到北京,因为这样子运输,是最经济的一种运输方式。不光是建筑材料,包括很多的文化,非物质文化,包括有些戏曲,尤其工艺美术的这些技艺传承、流传,大都通过大运河的。所以运河它不光是一条河,它就是这样子,就像毛细血管一样,它输送着它的力量,输送着它的价值。

四、“老朱你不要遗憾,你这座桥没建成,我们能不能来建一座为大运河申遗的精神上的桥梁。”

朋友们肯定在想,你朱炳仁是搞铜的,尽管你生长在运河边上,你并不是个运河专家,你并不研究运河,你怎么会参与到大运河的申遗当中去呢?其实我刚才讲到的,我们这两位老先生(郑孝燮、罗哲文先生),我们之间有一个交集,有个故事。当时是在200512月那么一天,我们在一起聊天。我说我有一件事情感到比较遗憾,本来在大运河上要建一座铜桥,我花了很长时间进行了设计,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这座桥没建起来,我非常惋惜,我们大运河上少了一座能够旅游观光,能够传承的这座精美的铜桥。两位老先生听了以后,他说,老朱你不要遗憾,你这座桥没建成,我们能不能来建一座为京杭大运河申遗的这一座精神上的桥梁。

1987年长城申遗成功了,但是我们的运河,那个时候没有提出申遗,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知道长城,它是一个凝固的文物,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保护它,其实我们只要把一砖一土,把它留下来,但是大运河,它是一条活的文化遗产,它的生命还在继续,它在流淌,我们在运河边上还在生活。所以运河的保护和长城的保护,完全是两个概念。当时认为运河能不能申遗,是不是可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很多争议,时间的推移下去,一直没有申遗。长城成功申遗二十年了,而运河一直没有成功,为什么呢?一个我刚才讲了,它是活的文化遗产,第二个,因为我们京杭大运河,六个省市在管理,沿岸有十八个城市,由于没有统一的机构,谁来申遗?每个城市都在保护运河,这个城市和那个城市互相之间互不沟通,所以运河的保护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规划。我们认为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可能造成运河就像一件百衲衣一样的,这里一块补丁,那里一块补丁,所以运河的申遗,第一步就要联合起来,联手来做这件事情。

五、“运河三老”通过一封信开启了运河的申遗之路。

我们两位老专家就提出来,我们是不是一起写一封信,给沿运河的十八个城市,加快我们的申遗步伐。于是这封信就在20051215日写好了,我们三个人亲笔在书上签字。这封信发给沿运河十八个城市以后,大家这个热情啊,一下子爆发出来。在2006年的两会上,五十八个委员联名提案,要加快运河申遗步伐,要支持我们三个老人。这个时候我们郑老已经九十岁了,罗老已经八十二岁了,朱炳仁最年轻,是六十一岁,也是老头子了。所以我非常幸运地,就这样参与到了运河申遗的热潮中去了。

随后马上就开始了,整个大运河的历史上第一次全线的专家考察。在这次考察活动之前,郑老和罗老,我们一起到杭州,到扬州进行先期考察。郑老走到杭州的拱宸桥,老先生踏上踏步,走到桥上,他说:“老朋友,我又来见你了。”他这种深情的说法,深情的感受,感情,对我来说是非常震撼。就是我们老专家对这些文物,对这种遗产,是他们心中那块肉,是他们的孩子,是他的亲人。就这样,我们一步步地从桥上走过,感觉到我们跟前辈,跟我们的历史在对话。我们两位老人很兴奋,他说我们马上全国的大考察要开始了,我们一起去,我们一起从北京走到杭州,我们全线走一圈,我们看看有什么地方需要我们做的。所以文化传承,在这些老专家的心目中,其实就是他们的性命。

六、运河,真的是老了,两千多年来,它衰老了,但是它还是很有生命力的。

激动地从北京离开沿运河区考察,我们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很难和我们心目中的运河连在一起,挂起钩来。很多地方我们看不到运河,运河已经枯竭了,我们有时候看到是一条小沟、小溪,这个上面流着污水;有时候我们看到,这个就是运河的河道,上面是长的青草,旁边跑着一群绵羊,它已经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运河的样子;可能在北面,我们看到的一些运河,它其实很小一段,有的它是为了形成景观,水从另外地方打进来,一段的运河其实都断掉了。所以我们在运河边上走,我们很伤心,这个真的是我们中国的大运河吗?

但是这个真的是历史上两千多年留下来的运河的遗迹,所以我们想这个运河,真的是老了,两千多年了,它衰老了,但是它还是很有生命力。到济宁我们看到,济宁开阔的河床,几百艘几千艘的船,等在那里开航,浩浩荡荡的这种样子,这种景象,让我感觉到,这才是我们的运河,这才是我们充满活力的运河!从济宁开始到杭州,八百里的运河,还在活着,还在为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着财富。运河从漕运开始,它把这个本来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的这种功能,通过近日了民间,进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发挥了老百姓智慧,变成一条推动和发展沿运河城市经济发展的黄金运河河道。

七、经过3111个日夜的努力,运河终于申遗成功了!

2014622日,大运河申遗成功那一天,感受非常深。那一天我们在哪里呢?在杭州,就是拱宸桥边上,在举行迎接大运河申遗成功的一个庆功会,这个会上,我们还要两位老先生没有参加,为什么呢?罗哲文先生2012年过世了。罗老,你看不到大运河申遗成功的这一瞬间,所以我怀着敬意,深深地缅怀他。我们郑老,九十八岁,没办法告诉他,不敢告诉他,不敢惊动他,我们只能深深地祝福他健康长寿。

所以说我希望,我们的运河走向未来的过程当中,不要走偏差,还是要把我们的文脉,把我们灵魂,把我们真正的,文化的,内涵的东西保留下来,保存下来,不要断流。最后就是把运河文化传承下去,依靠我们大家!

Copyright © 2023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2042802号-1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