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运河] 大运沧州 沧海横流 |
来源:有美时光
[我们的大运河] 大运沧州 沧海横流 千年大运河缓缓流淌,将南北文化融汇在碧波水流中,造就了这块土地上的独特文化,成就了沧州的千年辉煌。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大河(黄河)在今濮阳东决口,改道折向西北,经今滏阳河和南运河之间,沿着南宫之东,枣强、武邑之西,献县之东,至青县汇入御河,即今天的南运河,至天津入海。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水患,也是一次具有象征意义的神奇融合,自此,南运河、黄河及若干河流开始在沧州这片大地上穿插交融, 大运汇沧海,千年恒流淌,运河的沉静,黄河的豪迈,沧海的雄浑,交汇出一曲别有特色的狮城交响曲。
(一) 大河奔流,船号嘹亮。 船工号子,是运河上最古老的劳动号子之一,也是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沧州的船工号子,以泊头和沧县一带最有代表性,泊头船工号子旋律优美,曲调悠扬;沧县船工号子高亢雄壮,浑厚有力,但都透着大运河的水韵,老沧州的味道。 沧县捷地,闸弯相依、码头相伴。自运河通航,这里就是南运河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村人则多以养船、拉纤为业。10年前,捷地还有七八位老人能唱号子,起锚号、摇橹号、拉纤号……大概有二十多种,如今老人们渐次故去,会唱的人越来越少了。 2017年春末,我曾和文化爱好者陈立新老师一起采访过捷地的买德义,听80岁的老人兴奋地说起从小“领号”的经历。老人说,船工号子多是即兴编词,纯粹地道的民间小调。“大运河上弯连弯,哎嗨哟,九曲回转往前赶。哎嗨哟,一声号子我一身汗,哎嗨哟,一声号子一身胆……”老人唱起船工号子,把我们带入当年河上船来船往的热闹场景。陈立新庆幸录下了老人唱的几段号子,成为宝贵的记录。 传唱了千年的运河号子,终将随着时光逝去,而与运河一起流淌的乡韵乡情,却是沧州人血脉里永远不会变的情感基因。 解放桥头,一楼高耸,古色古香,倒映入水,为运河平添风情。清风楼,早已成为沧州的文化地标。站在清风楼上思古,想象着元萨都剌眼中的运河暮色,“暮云连海岱,明月满沧州。归鸟如云过,飞星拂瓦流”,是那么的美不胜收;会想起清代孙谔“长河日暮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夜半不知行近远,一船明月过沧州”的运河清梦,梦里有涛声,船上有月光;会想起明代诗人瞿佑咏《沧州城》的繁华与胜景:“沧州城,城何高,城上楼橹城下壕……但见运河绕郭流滔滔,高桅大舵长短篙。” 一河迤逦过沧州,千樯络绎竞风流。河接南北,文化的种子就随运河的水漂到沧州,落地生根,繁盛勃兴。这一条河,灵动了沧州,也积淀了沧州。 沧县兴济镇,曾是京南有名的水旱码头。上元节的灯会,在这里有几百年的传承。龙灯会,就是这盛会里的头一道“大餐”,称作“头道会”。 兴济龙灯以竹篾作骨架,糊毛边纸,龙鳞则是将纸先裁好形状,再涂上不同颜色,一张张粘在龙体上。龙身长十几米,每节之间以二米多长的木棍固定托举,托举处内设陀螺转轴,低处一只灯碗,点上蜡烛,耍时无论如何摆动,烛火始终不灭。 这龙灯的来历很有些传奇色彩。 清光绪初年,有南方艺人赴京献艺,途经兴济,下榻“德兴店”,店主张成林热情招待,艺人们感谢盛情,回程仍住此店,在店主的恳求下,艺人们现场表演,并留下一条龙灯,还教授了制作方法。从此,这龙灯一舞就是百多年,且技艺不断创新,精彩异常。 春寒料峭的夜晚,舞者汗流浃背,伴着铿锵的鼓点,时而龙戏珠,时而龙攀柱,上下翻飞,花样迭出,那鼓点也随着龙的狂舞,时而激越如高空沉雷,轰鸣电闪,时而骤缓如潜龙在渊,蓄势待发。龙体内烛火闪烁,通体透亮,鳞甲漫空飞纷。耍饿了,走到谁家门前,随手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糕点茶果,畅快淋漓,一嗨到天明。 (二) 一河春水上,桨声灯影里,许多文化因子就这样悠悠荡荡,生根散叶,成为这块土地上特有的文化传承。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不上它……”这熟悉的旋律,是尽人皆知的江苏版《茉莉花》,殊不知,沧州南皮版的《茉莉花》更是别有风味。 南皮落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村百姓逢年过节时自发组织的自娱自乐的表演。落子有文、武之分,文落子叫“小风流儿”,武落子叫“大地秧歌”,角色有“鞭”“板”“扇”,边歌边舞,十几首民歌一段段唱下来,绸扇飞扬,鞭板脆响,演的看的皆入忘我之境。这民歌里,就有一曲《茉莉花》。 “好哦一朵茉莉花啊……”落子里的茉莉花,在柔婉之外,更多了些武乡的欢快活泼、豪爽大气,带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南方的柔美曲调,加上北方的热烈节奏,越发生动别致。这首落子舞曲《茉莉花》,曾在全省民歌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一早一晚,漫步运河边,轻柔河风里,锣鼓铿锵,皮黄悠扬。或是华发长髯的老者,也或是稚气未脱的小儿,唱得有滋有味,有板有眼。沧州戏风颇盛,京剧、评剧、梆子等各剧种都很流行,还出过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这样的大师。在东光县,建有荀慧生纪念馆,沧州市区的大剧院,就以荀慧生命名。 这样的风习,可与运河有关?不妨让我们回到清乾隆五十五年看一看。 当年,为给高宗弘历祝寿,朝廷从扬州征调著名的“三庆”等四大徽班进京,从花雅争荣,到融合各路剧种,成就了京剧的雏形。当时戏曲演出活动的中心,北为北京,南为扬州。从扬州到北京,一路行演,沧州的运河沿岸,该是都濡染了鼓声戏韵的。沧州与北京又如此邻近,当京剧诞生,再从北京走向全国,沧州又是近水楼台,得风气之先,有这么广泛深厚的戏剧氛围自是情理之中。 解放桥东行300米,有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初、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沧州文庙,是运河文化的遗存之一,更是儒家文化在沧州的传承地。 2009年,文庙进行了一次最大规模的修缮。不仅保留了明代的建筑特色,也传续着沧州的文化脉络。“沧海文明”坊古朴庄正。走进名宦祠,龚遂、扁鹊、献王、毛苌、刘长卿、高适、包拯、马致远、纪昀、张之洞……你会不由感叹,这座掩映在运河烟柳、芙蓉帆影中的古城,曾与多少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相连? 黄河、运河,洪流碧波,汇聚沧海,让沧州有着黄河的雄浑气魄,运河的厚重包容,沧海的宏阔博大,如果说沧州的文化性格,“沧海文明”是最恰当不过的。沧州木板大鼓、河间西河大鼓、渤海渔鼓、渔村剪纸、沧县舞狮等艺术形式还在诠释着大运之魂,沧海之风。 (三) 商船往来,落帆聚市。明、清两代,每年有约400万石漕粮经沧州运至北京。此外,还有大量瓷器、盐、煤等货物靠运河运输。船队卸货装货、补给修整船只,船上的人要下船到岸上消费、娱乐,于是四方客商、工匠、艺人蜂拥而至。这一时期,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回族商人逐渐向运河两岸迁徙,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运河回族商圈,故天津、杭州等沿河重要城市都建有清真寺。 沧州的清真北大寺、泊头清真寺均建于明代,一个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们以寺为媒介,通过开展活动,增进了相互了解,促进了汉回之间的感情和文化交融。不只回族,满、蒙等各民族都在运河两岸留下自己的足迹。而斐声中外的沧州武术,也便是在涛涛运河两岸生发兴盛繁衍的。 六合拳是沧州的优秀武术拳种之一,成于宋元、盛于明清。它和许多拳种一样,兴盛的源头都是因为运河。今天,与泊头清真寺仅有一道之隔的六合武馆,依然武风烈烈,习者众多。而沧州的运河边,一清早,习练各种拳种器械的人群比比皆是。 随着大运河航运业的兴起,连镇、泊头、兴济、青县等重要码头,成为大宗商品必经之地,各业相争,安全为重,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就应运而生。据史籍载,沧州武术这一时期最为兴盛,至清乾隆时,武术之乡已形成,至清末,则声扬海外,到清末民初,沧州武术达到鼎盛。 当时,沧州武师多在镖行做,因武艺高强,在外赢得了“镖不喊沧”的名头。各地镖局为表示对沧州武术界的尊重,镖车过沧州地界,须扯下镖旗,悄然而过。不喊镖,非如传说中的怕招惹沧州好汉,而是由于沧州武界的豪侠正义,让这些镖船可安然过境。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武术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复兴。沧州武术门类和独立拳械技艺愈加丰富,许多拳械套路,经过提炼、改进、创新达到53种之多,几乎占到了全国武术门类的一半,沧州也成为全国第一个地市级的武术之乡。 亮剑沧州,舞动世界。自1989年以来,沧州已经举办了十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把武术文化和武乡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吴桥杂技的发展和传承,更离不开大运河。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条河,就是运河,吴桥杂技艺人唱着这首锣歌,沿着运河起岸向四面八方,走向世界。 年逾七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王宝和,至今记得小时候和父亲沿河卖艺的情景:“当时,我们主要活动地是运河两岸的大小城镇,北上连镇、东光,再北天津、北京……南边到德州、济南,基本上沿着运河闯江湖的,运河两岸就是我们的市场和舞台。”
运河水不舍昼夜奔流不息,赋予了吴桥杂技艺人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踏着运河的沧浪,走南闯北,远涉重洋,登上了世界杂坛的辉煌殿堂。成就了“没有吴桥不成班”的佳话,出了 “世界杂技之父”的孙福有,走遍几十个国家的史德俊等一大批斐声中外的杂技大家。 千年杂技梦,百里运河图。1993年,在吴桥,运河之畔,建起了杂技大世界,从此,跑江湖的杂技艺人有了自己的家。今年将举办的十七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从走向世界,到杂技节回家,杂技文化在这块土地上再展新姿。 沿运河行走,有着诸多文化景观,你可以去看看集当今大家书法书法的碑廊、乾隆皇帝的御笔、德国造的水利设备,看看世界文化遗产点谢家坝,听听佟家花园的传说、南川楼河心水酿沧酒的传奇,也可以在晚上漫步运河景观带或Ω弯公园,欣赏着美丽的夜景,畅想大运河更加美好的明天。在沧州,你还可以不时体会那些不一样的民俗和风情。像正月十六遛百病的壮观,几十万人沿街沿河行走,熙熙攘攘,遛出了喜庆,遛出了健康;还有那些欢乐喜庆的秧歌落子大鼓,龙腾虎跃的民间舞狮,无不散发着浓浓的沧州韵味,如同一幅生动、和谐、幸福、美丽的大写意,挥洒出这座运河古郡、渤海明珠、河海之城道不尽的神采和魅力。 大运沧州,文运昌盛,处处洋溢面向世界的时代豪情。 |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版权所有(2015-2018)
苏ICP备20220428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