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础信息 >> 运河档案

珍视中国大运河遗产的丰富价值

来源:
 

□ 张廷皓

编者按:今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时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专门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有哪些特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江苏而言有何意义?如何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本期《智库》邀请专家学者就此展开讨论。


中国大运河遗产构成可包括运河工程遗产和由运河工程派生衍生的遗产两类,这是由其基本属性所决定的。工程哲学认为,工程的本质是人、环境和技术这三大要素的系统集成过程及其产物。技术要素构成了工程的基本内涵,但工程不仅是技术的集成,而且受到非技术要素边界条件的制约,产生社会和生态环境影响。

大运河技术要素是指建造大运河并保证其功能发挥的各种技术元素,比如大运河的河道工程、北京人工河湖水系水源工程、汶上南旺运河越岭的分水枢纽工程等,均是按照不同地点、不同针对性、不同需求,集成了规划、设计、施工、更新、改造、材料、工艺、方法诸多技术要素而完成的。枢纽工程和关键工程区段往往都是大运河的工程技术节点,更具有技术价值。大运河的建造和使用,反映了古人利用超大工程创建人工新流域的意识和能力,反映了朝廷实现南粮北运诉求的工程途径。由技术要素集成的人类伟大运河工程是中国大运河最显著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价值。

中国大运河建造的非技术要素是指自然、经济、政治、人文等主客观环境构成的工程边界条件,反映这类要素的遗产往往由此产生,或是为实现大运河工程目标而设置。比如,浅铺是专为疏浚运河淤浅的工人提供的驻地,兵堡是维护运河治安的军事设施。大运河上的非技术性遗产与经济、政治、管理发生着直接联系,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于此,其所在地往往都是大运河工程造就的文化节点,而这些节点又刺激和促进运河沿线区域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成为催生新文化现象的营养基。因此,历史作用是确定大运河工程文化价值的重要标尺。

大运河工程的派生衍生遗产是大运河的产物,其与大运河有着必然或者偶然的因果关系。一是因大运河工程而兴盛繁荣的城镇聚落、产业行业;二是因大运河工程而建的祭祀纪念性建筑物、构筑物或组群;三是与大运河工程相关的其他遗存;四是见证由大运河工程引发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是因大运河工程造就的人工化自然景观、工程化历史地貌、人文景观。这些遗产不但直接或者间接地见证了大运河作为文化线路的历史,而且有些事物已经长久地影响着运河沿线区域的历史进程。

中国大运河作为人类伟大工程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大运河是综合水科学、水利技术、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的集成性工程。大运河经由勘查、规划、设计、决策、施工、使用的集成过程,通过经济保障、组织管理、运行制度的集成方式,实现了各种要素的综合配置。大运河漕运、灌溉、排洪等综合功能的实现,取决于上述各种要素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中国大运河的兴衰史,就是一部这些要素综合的历史,什么时候政权强大、主客观要素完备且配置合理,大运河就兴盛,反之大运河就衰败。

大运河是具有超广时空尺度的连续性工程。运河是陆上人工建造的以水为介质的交通线路,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运河必然是由连续不断的河道所构成,因此连续的线性是其属性所表现的基本工程特征之一。中国大运河纵贯我国中东部地区,穿越五大流域,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其发源甚至应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时代,足见其时间、空间尺度之大。但是,运河河道的人工连续负地貌特性很容易混同于自然河流,故往往不能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

大运河是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而不断进行更新改造的动态性工程。动态性是大运河的常态:水系在变、河道在变、水情在变、治水理念和方略在变、管理机构在变、运行机制也在变,历代的此类记载比比皆是。大运河遗产不但体现了其变化的常态,而且其历史的真实性、完整性也寓于变化之中。运河的动态性,是自然水系变迁的结果,是灾害预防和应激反应的结果,是技术、材料更新的结果,其变化“本乎时势”。

大运河是解决水与人、水与水、水与地理环境关联问题的系统性工程。大运河由水道工程系统、运河水资源调配与控制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组成,必须统筹按照水源、引水、排水、蓄水、行运等功能建造单元工程,以实现大运河的漕粮转输、商业运输、灌溉、防洪等功能目标,因此大运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特征在大运河枢纽工程和关键工程区段体现得尤为显著,如数量众多的梯级船闸工程解决的是北运河、会通河比降过大问题,南旺济运分水工程解决的是运河山东段水源问题。虽然枢纽工程所解决的问题不同,但都保证了大运河系统功能的实现。

大运河是人类和自然联合的自然系统人工化工程。大运河的建造者们利用自然江河湖泊水系和地下水资源以及地形地貌,经过人工开凿,构建了新的完整的人工系统,也是大运河完成的自然系统人工化过程。这里既包含工程对自然的依赖,说明自然在大运河工程边界条件中的重要地位;又包含工程对自然的违拗,说明人的主观意志在大运河工程中的根本作用。若对自然过分依赖,则大运河工程将无法实现其功能;若对自然过度违拗,则大运河工程将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灾害,这也是大运河给我们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Copyright © 2023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2042802号-1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