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韵河天地 >> 运河地理

通州燃灯塔:运河文化的地标性建筑

来源:运河网
 

 

北京通州古城是一座有上千年历史的城镇,是大运河文化带的核心地区,也是大运河文化带与北京东西轴线的交汇点。古城的北部及其河道沿岸,是通州历史文化最为深厚的地区,成为今天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核心区。燃灯塔是通州古城核心建筑,也是运河文化的地标性建筑,应在当今通州副中心建设中对其进行保护。

  燃灯佛舍利塔是北京通州的标志物,其历史可追溯到北周时期。它位于京城五河(即京杭大运河、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交汇的水口位置,与通州漕运有着密切关系,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标志,在通州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燃灯塔全名为燃灯佛舍利宝塔,俗称通州塔,因燃灯古佛而得名。燃灯佛是万佛之祖,也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老师。据《通州县志》记载,燃灯塔始建于北周太平二年(557),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那时此塔并不叫舍利塔,而是镇水的土塔。因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两次灭佛,此塔屡屡被毁。根据考古专家们的考证,今天的燃灯塔应是辽金建筑。

  元朝建立后,大都(今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水利专家郭守敬建成通惠河,至此,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京杭大运河是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不仅起到承担南北物资交流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作用,而且把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紧密连接在一起,维系了中国大一统的格局。

  在漕运作为沟通南北经济大动脉的年代,很多漕船和商队都是以这座燃灯塔作为导航标志的。只要看到燃灯塔,就意味着船队到达目的地——通州。因此,燃灯塔也成为通州古城的象征。明代,燃灯塔被誉为通州八景之首,称为“古塔凌云”。早春暮秋时节,逢晴天丽日,即便在50里以外的漕舟商船上放眼北望,也能看到城墙高耸,宝塔凌云入天,非常壮观。清朝咸丰年间的通政使副使王维珍曾有诗云:“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

  这是一座八角十三级的密檐式实心砖塔,经过历代修葺保存至今。其位于水上运输的河道转折交汇处,而且高出水口50余米。塔的下部为一高大的须弥座基座,东、南、西、北各辟一门,南面一门深约两米,内供佛像。东、西、北三面系假门。其余四面则辟直棂假窗。束腰部分雕刻着人物和吉祥物花纹。燃灯塔的特色之一是风铃多,共有2248枚。二是神像多,全塔所嵌砖雕、灰塑神像424尊,有披铠甲执剑者,也有着袈裟合掌者;有慈眉善目者,也有凶相毕露者,惟妙惟肖,神态各异。

  燃灯佛舍利塔除了“导航”的作用之外,还有借用佛法镇水、辟邪的作用。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塔都位于河段的要冲之处,成为运河岸边的标志性建筑。它们分别是通州燃灯塔、临清舍利宝塔、扬州文峰塔、杭州六合塔。这四大名塔历史悠久,都位于水口。修建佛塔是因为佛塔中藏有佛舍利,在信奉者的心里起到借用佛祖保佑平安的作用。

  塔与佛教寺院有着密切的关系,燃灯佛舍利塔位于佑胜教寺内。历史上的佑胜教寺规模宏大。在佑胜教寺旁,还有儒教的文庙(亦称学宫)大成殿及道教的紫清宫(俗称红孩儿庙)。这3座建筑呈“品”字形共居并存,充分体现了通州运河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因此,应有宏观视野,把燃灯佛舍利塔与周边相关的建筑群统一作为燃灯塔历史文化区保护起来,其周边的空间范围内用地规划、开发建设和环境改造也应受到严格控制,以保证燃灯塔历史文化区整体环境的协调统一。同时,制定燃灯塔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划定保护范围,强化对文物遗存遗址的保护,划定遗产保护缓冲区和建设控制地带。这样,才能充分阐释通州的文脉特点、文化价值以及代表性元素,也才能更好地对燃灯塔进行保护,彰显文化特色,提升运河文化的价值。

Copyright © 2023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2042802号-1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