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展示利用

天津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最新方案来了! (上)

来源:北方网
 

据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打造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新闻发布会,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方案已于41日,经天津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审议通过,天津将全力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

总体定位

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分为历史名镇、元宝岛、文化学镇等三个板块。其中,历史名镇依据城市针灸术的“再活化”,元宝岛依据城市地文的“再组织”,文化学镇依据文化风景的“再开发”。

历史名镇板块

针对历史名镇板块,采取“再活化”方法,保留现存800余所老宅,按照“城市针灸术”理念进行历史人文修复,发展特色旅游、特色民宿等业态,把天津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下来。目前引进乡伴文旅集团投资合作,已经进入前期设计阶段。元宝岛板块针对元宝岛板块,采取“再组织”方式,通过恢复过去的杨柳青曲苑堂、运河水街、非遗文化街等,汇集相声曲艺、非遗体验、中华老字号等业态,定期举办年画制作体验、民俗活动表演、运河游船等活动,打造民俗文化小镇。坚持运营前置、设计定制,把功能使用作为重要前提,全力开展招商工作,与北京德云社、天津北方演艺集团等单位合作,建设德云剧场、永安书场、丹桂剧院、人艺剧院等曲艺、京剧、话剧演出场地,常年吸引全国观众。同时与中青旅等知名运营商磋商整体运营事宜。文化学镇板块针对文化学镇板块,采取“再开发”理念,重点发展教育文化产业,与清华美术学院共同建设非遗教育基地。公园建成后,将成为来津旅游主要目的地和天津文化网红打卡地,预计每年将吸引游客300万人次,实现各类收入30亿元以上。

 “三区一环”的功能分区

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将划分为“三区一环”的功能分区,包括:西渡口• 中华传统曲艺文化体验区,东渡口• 工艺美术--年文化体验区,魁阁濛雨• 津沽湿地生态文化体验区,御河胜概• 漕运文化活力环,近期建设的总建筑面积不大于11万方。西渡口• 中华传统曲艺文化体验区围绕西渡口历史码头,以传统曲艺文化传承为功能导向的功能区。其中以曲艺研修为核心,设置相声、评书、戏曲等传统曲艺体验、并规划餐饮、住宿等配套商业设施。东渡口• 工艺美术--年文化体验区围绕东渡口历史码头,以年画等工艺美术及其他非遗技艺传承体验为功能导向的功能区。计划将杨柳青画社迁回,形成集馆藏、展览、培训、交流于一体的国家级年画文化节点,并结合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非遗传承中心,配置风筝、剪纸等民间非遗技艺体验功能,规划相应的主题接待、餐饮配套商业设施。魁阁濛雨• 津沽湿地生态文化体验区恢复运河湿地大地景观的区域,其中包括了“魁阁濛雨”的文昌阁历史景观、呼应西青区花卉传统的国际花园大赛的场地、还有彩灯大道、武术健身园、以及作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四知书屋,同时计划结合运河河堤做一个“运河人家”的水秀,丰富夜间活动。御河胜概• 漕运文化活力环是运河文化主题的活动环线,包括水上游船环线、环岛无人驾驶公交体验环和“新杨柳青十景”步行环。

元宝岛:公园核心区

元宝岛是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区,集中展示明清天津运河文化盛景的全域、全时、全景、全要素的国际文旅目的地。

修胡同,复大院在元宝岛上恢复胡同体系,并以历史名称命名。同时恢复两片大院,把杨柳青失去的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形成可沉浸式的体验街区。开湿地,织绿斑恢复吴承恩《杨柳青》描绘的湿地景色,按照历史地图恢复湿地景观,同时结合水循环处理体系,内部规划一些绿斑,形成一个可自我更新的湿地系统。理交通,串动线为了应对柳口路交通压力,在地下规划带状停车空间,设置三个出入口。形成一个以慢行为主的无车的一个元宝岛,开辟连接三个板块的步行主要线路,串联岛上的重要项目。

此外,发布会上还透露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确定文化价值着力点是漕运文化、年画文化和赶大营文化并将文化基因融入有形建筑↓↓创作大运河主题文艺作品 挖掘文化内涵在文艺创作方面,近几年,天津市将大运河题材作为创作重点,推出了一批主题突出、题材丰富、特色鲜明的大运河题材文艺作品。长篇小说《烟火》用文学的笔触描写展现了运河沿岸的百年历史风云;话剧《运河1935》讴歌运河儿女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即将在大运河沿线多个城市进行巡演;表现受运河文化影响发生的赶大营历史及其发展的电视纪录片《赶大营》及同名图书也已经完成;正在拍摄制作的《过年的画》以电视纪录片的形式讲述杨柳青年画的前世今生。海河传媒中心与西青区联合,拍摄了5集电视纪录片《美的溯游》。针对社会各界关注的杨柳青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等热点,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工作人员共清理墓葬119座,出土明清时期文物360余件。近年来,大运河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全面展现运河文化,提高运河文化影响力。海河传媒中心与西青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拍摄的探寻杨柳青年画的故事系列纪录片《美的溯游》向全球播出。

Copyright © 2023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2042802号-1
XML地图